质评简报

当前位置:首页> 质评简报> 文章
  • 教学督导简报2015年第6期
  • 来源: 更新时间:2017-08-18 11:28:02 点击数:次 字体:【
  • 钻研教学,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为促进我校新引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尽快适应学校教学工作需要,201510月至11月,教学督导室组织开展2015年新引进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能力培训活动,邀请了校级教学督导卢水保、李娟、王亚辉和校级教学名师宋敬江、杨禾花、陈玉蓉为新引进青年教师开展教学专题讲座。27名本学期已承担了本科、硕士研究生教学任务的2015年新引进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10月-12月上旬,3位校级教学督导以结对“传帮带”的形式对27名新教师结对帮扶,通过听课、评课、反馈书面指导意见对新引进教师进行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指导。为进一步促进我校青年教师教学交流,本期简报特对本次培训专题讲稿进行摘编选登。


    明德精业,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在我们老校区的门口,横卧着一块石碑,上刻着我们学校的校训——“明德精业”。“明德”,是引自四书里的《大学》篇。“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在大学堂中,最高的为学之道,在于彰显自己清明的德性,在于亲近广大的老百姓,在于不断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精业”引自韩愈的《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即学业精通在于勤奋,学业荒疏是由于玩乐。德行有成是由于善于思考,德行败坏是由于因循随俗。

    作为新进校的教师,牢记我们学校的校训,做好我们的教学工作十分必要。下面就如何践行“明德精业”的校训,做合格的人民教师,谈谈我的看法: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如何做才称得上明德呢?

    第一,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重托牢记在心,这是最重要的“德”。我们的学校是党和政府办的,国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几年,我们的学生都从高出二本线10多分的成绩进入我们的学校,广大家长如此信任我们,如果我们将人民的重托置若罔闻,我们对得起广大家长么?所以,我们一定要牢记国家和人民重托来做好我们的教学工作。

    第二,学校的发展靠一批批道德高尚的老师来实现。我们学校发展到今天,学生规模超过20000人,在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与一批批德艺双馨的教师的辛勤教学是分不开的。我们学校在办学初期,条件很差,学生和老师都在茅草屋里上课。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学校也培养了许多象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熊澄宇、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小盾等,涌现了一批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领导干部。我们现在条件好了,我们招收学生的质量也提高了,我希望通过在座各位教师的努力,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让我们的学校发展得更好。

    第三,做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民教师。我们都是从学生队伍中走来的,在我们当学生的过程中,都遇到一些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这些老师的形象,都成为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当我们成年以后,都会想念和感激这些恩师。老师不是单个人的工作,老师的个人行为,会影响成批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一句话,就是要“明德”。

    那么,如何“精业”呢?《贤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用心计较般般易,退步思量事事难。”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教学工作。

    首先,要把爱护学生和尊重自己贯彻在教学的全过程。关于爱护学生的问题,胡业华副校长在第一次会上已经强调过这个问题,我就不多讲。我讲一讲尊重自己的问题。当我们走上讲台的时候,你的音容笑貌、你的人格、你的学识水平、全展现在学生面前。那些爱护学生、尊重自己的老师总是把自己最好的精神风貌和最渊博的学识水平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不仅收获学识,而且体现出老师的人格魅力。

    第二,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也不是有知识的人就能做好教学工作的。上课之前要备课,备好课就是学问。备好课起码要做到二点:一要钻研教材。要了解教材的结构内容,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主要的知识点,然后按照课时的多少来分配每堂课的授课内容。在分配课时时,又要照顾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最难的是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够讲授的知识。这些对教材的梳理、整合和转化的过程,难道不是一门学问吗?二要了解学生,要摸清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备课,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也是一门学问。表达好教学内容,并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更是一门学问。陈景润,厦门大学的数学高材生,分配到北京一个中学当数学老师,他不善言辞,教不会学生,经常自己骂自己是笨蛋,差点失业在家。这从反面应证了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也是一门学问。重视教态,注重自己的教学仪表,研究表达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种坐着念PPT的老师,永远成不了教学名师。

        第三,要记住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者内自省焉。一句话,就是要多听别人的课。要多向讲课好的老师学习,对于讲授不够好的老师,也可以当作一面镜子,看自己是否存在相似的问题,并加以克服。(教学督导  卢水保)

     

    谈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一、明确角色意识、进行有效反思、提升教育智慧、履行教师使命。青年教师多数是直接从高校走向高校,虽然角色上从学生转成了教师,但多数还没有经过专门而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 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尽管有教学热情和较好的专业基础,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能力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根据教师的成长过程,青年教师的发展大致都要经历一个从适应到稳定再持续发展的过程。处于培育的初级阶段的青年教师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但不具备深厚的教育素养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有时更多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使得他们对职业的身心投入不足。高校教师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主体性高度弘扬的群体对自身的职业应该有明确的角色意识,明白社会对自身的素质有哪些期待,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和社会实践进行自觉有效的反思,才能提升教育智慧,履行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适应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教学方法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角色、教学行为的改变上。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要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当今世界知识迅速更新、发展,知识总量激增,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教师很难掌握所有的知识;另一方面即使教师掌握了所有知识,要想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具有极大的限制性。知识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终身学习。相应的终身学习需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高等教育应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教育与能力的训练,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能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也为终生学习提供了条件,为教会学习奠定了基础。其次,要向启发式教学转变。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注入式将教师权威绝对化,视学生为知识仓库和存储器。启发式教学承认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相信学生是能够独立思考的主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教师要适应的教学理念。第三,要注重发挥教学方法的综合效应。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反思实践家和行动研究者,而且倾倒给学生的水多半是会溢出来的,填鸭和灌输大多会造成学生的厌食和消化不良。高校的课堂教学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加强各种教学方法的互补性,发挥教学方法的综合效应。 

    三、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对话、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应要求教师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而系统地探究知识、增强智力和能力的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师生双向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诱导、启悟学生富有个性特征的独立思维,使学生不但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应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机会。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展开前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 钻研和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展开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要实现两重主体活动的动态转换,即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渐扩大,教师的教授活动逐渐缩小,最后转化到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自主学习上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教学中要积极通过问题、案例等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渐入积极思维状态,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达到一种高层次的教学互动。(教学督导  王亚辉)

     

    用做科研的方法来备课

    所谓备课,就是为了确保授课质量,教师根据人才培养规划、课程教学目标,对自己教学底本进行设计过程。它包含讲什么、同谁讲、怎么讲等一系列预先安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与否,是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知识构成的桥梁。在高校,一堂好课好比做一篇好文章,因此,用做科研的方法来备课,不失为一种上佳选择。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见仁见智,标准不一。不过,大学的课堂,尽管评价标准千变万化,都必须具有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这是由大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决定的。所谓知识性,即传授系统的知识;所谓“学术性”,是专门、有系统的学问;所谓趣味性,就是接受起来轻松、有兴味,能引起会心的微笑。坚持这“三性”就保证传与授、教与学过程的最佳效果。因此,讲好一堂课,就等于精心构思一篇学术文章,必须用做科研的方法来实现。

    首先,采用“起疑、追问、求证”的形式研读教材。研读教材与当学生时的读法完全不同,角色转换,要求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阅读教材,不仅仅掌握教材的内容;理顺教材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从教材中发现问题,求证结果,同科研一样,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自己为例:“陆游爱国主义精神”不好讲,一不小心就会陷进“说教”的泥沼。当时正好读到一个材料,其中朱自清先生的一段话引起我的注意。朱自清先生认为: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离今日“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只有一步之遥。联想到梁启超先生曾评价陆游时说:“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浙江绍兴人,用一句不恰当的古人语“江南风光,雌了男儿”。陆游是地道的江南人,在梁启超先生那儿却是“亘古一男”,一连串的疑问一一而出。为什么在梁先生的眼中他是亘古一男?为什么在朱自清看来,他是古代爱国主义的最高层次?古代爱国主义精神有几个层次?一路追问、逐层求证。毫无疑问,他之所以是亘古一男,是因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诗人代表是哪几位,各自代表那个层次?于是,我从社会发展阶段不断追问,得出陆游的爱国主义与杜甫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不同,杜甫爱国和忠君牢不可分,他始终忠于的是李姓王朝。陆游则不然,他深爱沦陷的国土、沦陷区的人民、诗歌以50%--60%篇幅,记录了诗人对北方古国的眷恋、对那里人民的担忧。他同情镇压了的起义农民“彼盗皆我民”。国家之上的爱国主义内涵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从这个定义出发陆游的爱国主义真是与梁启超、朱自清所处时代的爱国内涵十分接近。

        采用“起疑、追问、求证”的形式研读教材,不仅能讲清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也理顺了古代爱国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爱国主义的特质,将政治问题当做学术问题来探讨,再回归到政治概念上去,可以有效地避免说教。

    其次,对名人名言不仅要引述,还必须分析。一堂好课,除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外,还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使我们的课堂讲解具有令人信服的论据,夯实讲述的观点,拓宽课堂教学的学术视野,潜移默化浸润,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不过运用名人名言,不能将它们当成摆设,插在讲述中、写在黑板上,而是要对其作出理解性的诠释。或用反向思维,提出不同的看法、或用迁延性思维,加以拓展形成自己的观点等。记得我讲“北宋前期的词”这一章时,发现柳永作为词人,当代评价与古代评价相差很远,抓住这一学术缝隙,打破以往以教材为范本的讲法,从古今评价差异入手,逐一比对,讲出柳永的价值以及为什么会形成古今殊异的评价。求证时力求选择古今公认的、引用最多的论断,以便确保论证立论客观公正。这样,不仅讲清了文学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也给予学生相对丰富的文化思考。既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也给出了一种思考问题方法的实例。

    第三,“原作---内容---佳话(影响)”形式。自己上课、听别人的课,有意无意的关注授课形式的追求,发现一般讲课比较生动,引人入胜的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讲授中能适当的插入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轶事、掌故等,不仅学生听得感兴趣,而且课也因此活了起来。杨禾花老师在讲概率运用时,加入两位个数学家与概率相关的趣事,这一来,逻辑思考的严密推理中,出现一段感性的数学佳话,数学的逻辑之美与文学的趣味之美悠然融合,将听课人带到数学之美与文学之美的境界,余味无穷。理科课程如此,人文学科更是这样,陈玉蓉老师在讲《堂·吉诃德》时插入“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年龄段的人阅读《堂吉诃德》的体会,将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哲理韵味演绎成永远,比干巴巴的推理、逻辑分析更简单易懂、更加具有说服力。由是观之,这恐怕就是好课所必备的“趣味性”之所在吧。

    道理很简单,例子举不尽总之,用做科研的方法来备课,可以深化讲述的内涵,拓展讲述的视野、艺术讲述的意蕴,有助于一名老师真正备好一节课,站稳三尺讲台。(教学督导室 李娟)